揽来青山赏白云

2015-08-05 17:06:12 所属栏目:名家访谈    作者:苏醒    编辑:刘坤   来源:潍坊日报网

 YXQ_3683.JPG

 

刘良峰,字泰之,别署南山石、凉风。1963年生于山东青州,先后毕业于昌潍师专物理系、山东建工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现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建设书法家协会会员、 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初以唐楷为范,先后临写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后又以《刁遵墓志》、《张黑女墓志》为本,常研习之。行草书曾崇尚二王,以王羲之《圣教序》为最;尤钟爱宋米芾、苏轼、黄庭坚,元代赵孟颊,明清杨维桢、王铎、黄道周、董其昌诸家,近现代崇尚于右任、林散之、徐生翁、谢无量。篆书以汉二袁碑和清人篆书相融,并兼涉钟鼎;隶书取法汉礼器和清人隶书而为;并研习敦煌书法,为吾之所用。追求生辣、古雅、厚重、多变的书风。

 

         在书画艺术领域,吾实非方家,但却因工作原因常有机会欣赏到书画作品,阅至动情处,便会将感慨付诸笔端。但对刘良峰老师其人其书却知之甚少。隆冬时节,偶得先生书法精品集一本,欣赏完毕,顿觉此集形立神合,怡情养心。先生之书,一向追求字之“趣味”,意指作品之内涵和意韵,从点线到单字到通篇散发出的味道气息,显然,此集的风格与先生之书一脉相承,既可体现笔墨之趣,又表现出了浓浓的书卷气、逸气和人文之气,契合了先生的品格。也可窥见学养高、功夫深的他何以在书法界沉寂多年。

 

先生此集有三大特点,其一为“书”,其二为“道”,其三为“款”,三者气息暗合,相辅相成,皆乃先生人格品德、情志精神及生命理想的升华。

 

优秀的艺术家善于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打通艺术门类的关节,在多方探索中自我完善。

 

先生先后毕业于昌潍师专物理系、山东建工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现供职于潍坊市市政工程建设处,虽职务在身,工作孜孜不倦,业余时间又寄情笔墨,在书法中寻找到自己精神的天空。

 

他初从唐楷入手,遍临名家碑帖,苦学大家风范,在研临前贤名家法帖中以求得一笔一画的笔墨功夫,先学颜,后学欧,又研习北碑,在行、草方面,他碑、帖兼学,学过帖学一脉的王羲之、米芾、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诸家,也学过碑学一脉的于右任、徐生翁书法以及派别不明显的谢无量书法。先生学书循以“不悖于传统,不囿于传统”之道,认为“悖于传统,则为无本之木;囿于传统,则沦为书奴。”所以他不仅停留在摹习传统之上,不止于某一种风格的满足或技法的持续,而是致力于多视角的审美追求、各种角度的形式层面的尝试,其行书大体分两大类,二王系统一路,加入碑体的一路,后者较前者更有品读空间,即呈现出较多的意与韵以及技术广度。就书体面言,先生行、草类创作有行楷、行书、行草等不同的书体侧重取向。行楷作品着意于楷、行调和,其中的“楷”包含今楷和魏楷等元素,比如《马戴楚江怀古》《杜甫诗》等作品,较集中体现了作者力求将几种书法形式揉合在一起的探索精神;篆、隶方面,他采取了以汉代书法为主、以清代书法为辅的做法——将汉代篆书《袁安碑》、《袁敞碑》与清代篆书结合,将汉代隶书《礼器碑》与清代隶书结合,创作出了《对松看竹联》《苍龙老树联》等既端庄浑厚又飘逸潇洒、自成一路的篆、隶新作。

 

先生的作品风格有过一次明显的转变。

 

2008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先生授命与单位其他同志一同赴往北川从事援建工作,彼时余震不断,道路难行,险情常现,条件异常艰苦。先生白天工作,晚上巡查,夜以继日,身心交瘁,最终在他和援川战友的共同努力下,潍坊所有援建项目均被评为“天府杯”工程,其中北川人民医院建设荣获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援建工作结束后,先生常忆起那片巴山蜀水,虽然交通闭塞,却是青山如黛,万木竞秀,春至,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随风摇曳,如纱般的白云缠绕山峦,雾岚袅袅,他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彼时他正研习敦煌书法,忽然心有所想,艺术若过于修剪,必有斧凿之痕,莫若性情而做,自然而然,方为大境,之后先生书法在创作中追求“笔墨精致,结字自然而规矩,气韵弥漫充盈”,此作品集中多见“真性情”之作,如《松涧竹夜联》《马戴诗》,皆为先生率性随意而作,无雕琢修饰之态,厚重老辣,遒劲有力,洒脱不羁,有道法自然的酣畅之气,有巧构无心的禅意天趣,更有虬枝入墨的古朴和荡气回肠的律动,散透着大气、秀气、灵气和才气。

 

与其他书集相比,先生作品集的特殊性还在于其“道”与“款”的不同。这里的“道”非宇宙之“道”,乃指“书写”之道,先生室名“揽云斋”,集中时有“揽云斋学书琐语”穿插于书法作品之中。先生一向以为,所谓书法乃先‘书’后‘法’,需多读书提高自己的学养,后对书法技法进行勤学苦练,两相结合才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此集中,他将三十多年的习书经验和读书体会炼成琐语以慰读者,如“夫楷书之法,不习唐楷则少法度,不习魏碑则少骨力,不习篆隶则少古意,不习民间法书则少趣味”“学书之法有二:一为由专及博,利在易成面目,弊在取法单一,因先入为主难以蜕变。二为由博至专,利在兼收并蓄,厚积薄发,弊在短期难以自成风格”,此番琐语警句多有发人之未发观点,落于书法作品旁侧,可谓一举三得,一则囊括先生多年之习书心得精华;二为后至习书者传道解惑;三落于书法作品旁侧,视觉张弛有度,更觉活泼有趣,相得益彰,佳作欣赏有余,参悟书法之“道”,实是读者之幸!

 

观先生之作品集,亦能窥见其品格高下,立身行事之法则,纵观全书,通“款”素雅高洁,从装帧设计、版面格式、颜色调配到纸张选择,细节之处,皆为先生与编辑共同所思所悟,无不精到细致,赏心悦目,如作品孟浩然诗之《晚泊浔阳望香炉峰》,行草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又古朴华美,但若此页仅放此诗,则稍显滞重呆板,先生有意将“香炉峰”三字放大置于诗篇左下,则与其诗篇遥相呼应,有变化之姿,有韵律之舞,另有一番意境和审美体验;再若《临少室神阙铭》,先生以篆书而成,字体庄重肃静,少空灵跃动之感,先生有意将作品左侧留边儿,右侧不作处理,以款式格式弥补篆书肃穆之感,整幅作品既庄重大气又无“压人之势”;再若107页中所书行草,以圆形覆之,左侧却又削掉少许,所留出的空隙恰配上“揽云斋琐语”,其底色是带有古意的褐红色,便是“揽云斋”三个大字,亦是从《康熙字典》寻制而来,整“款”作品古色古香,素雅高洁,若静水流深,说不出的韵味和意境。艺术触类旁通,先生将构建建筑之原理用于书法之中,将建筑学中的对称之美,求异之美,求同之美运用得淋漓尽致,或磅礴大气,或遒劲有劲,或潇洒飘逸的不同字体配上版式丰富,款式各异的装裱风格,品之唯觉心虑皆忘,潜伏到先生所带来的艺术大美之中。由此也可以窥到先生平素为人之淡泊和严谨。

 

先生一直自谦为书法界的“业余爱好者”,在工作之外寄情于笔墨,才使他的人生有了别样的滋味,揽来青山赏得白云,这该是先生这个“揽云斋”主人的艺术感受和人生体悟吧,而在时下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里,能够揽青山赏白云的人已是寥若晨星。向先生表示祝贺并致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