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若夏花,一曲激越的生命赞歌
刘富业,笔名大富,广东省南海西樵山人,1956年生。年少时曾随陈永锵老师习花鸟画,并随黎雄才老师习山水画。1973届高中毕业后任职南海县西樵文化站。1981年移居澳门任职澳门上海工艺厂画匠。1989年以中国工艺画技术移民取得澳洲定居权并在澳洲游学。1997年返回澳门。2002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师从方楚雄老师,攻读美术学专业研究生,200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澳门美术家协会会员,澳门頣园书画会永远会员及顾问,赏心堂(澳门)书画会会长,《美术纵横》、《赏心》杂志社社长,澳门理工学院高级艺术学校特聘讲师。
“‘亭亭君子’四字,一为其莲,二为刘富业其人”。
在澳门回归十周年之际的刘富业“莲城新韵” 荷花个展上,原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亲笔为刘富业的画展题字并述
猝不及防地,那一团热情令人怦然心动。
那荷,那梅,那红棉,皆不是一枝一叶,而是一群群,一团团,一簇簇,挺拔饱满,澎湃激昂,堂堂正正,若火一样燃烧着人的眼睛和心灵,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中国(潍坊) 第四届国画节的现场,站于刘富业的画作之前,我被眼前画作中所蕴藏着的热情和力量所激醒,那还是一幅幅安静的花草写意图吗?我分明听到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穿越时空而来——嘭-嘭-嘭-嘭,那是生命勃发向上的力量,也是对上帝创造大自然万物大美的讴歌。我站在这幅名为《红棉树下的一角》画作下面,几乎已经忘记了这是一个展区,而被作者所渲染出的力量所震慑,那力量直击心脏,令我的悲观和抑郁无处可逃。
这是个喧嚣浮躁、物欲横流的世界,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的欲望也在极度膨胀,寂寞无奈失落空虚等成为都市人的流行病,人的灵魂不断被物化、异化甚至虚无化,于是忧郁、迷茫、悲观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接踵而至,令我们痛苦不堪。我们开始怀疑生活,怀疑人生。
然而,那些在刘富业画笔下茂密生长的植物,在《心花百图》里绚烂绽放的花朵,它们都呈现出一种绚烂稠密的色彩,他画作中的木棉,五片拥有强劲曲线的花瓣,包围一束绵密的黄色花蕊,收束于紧实的花托,硕大的花朵,迎着阳春自树顶端向下蔓延。木棉花又称作英雄花,连它的坠落也分外豪气,这些色彩竭力展示着尘世的温暖和热情,有着极致的生命张力,令人的眼睛和心灵在瞬间明亮。
当下,我们多么需要这样的色彩。它们甚至能够疗疾。
我几乎敢断定,它的作者刘富业先生一定有着不平凡的人生。我庆幸能在这个画节走近他,知道了这个南方汉子传奇的一生,知道他的人生亦如他画作,让人痛快明亮,让人想换一种方式和态度面对自己未走完的人生之路。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
八月,立秋刚过,天气像农民们灰暗沉重的心情,乌云笼罩着整个村庄,淫雨霏霏,雨点落在池塘里,荡起密密丛丛的涟漪,放眼望去,一派寂寥之像,如农人们贫困惨淡的生活。
时年只有5岁的富业已经三天没怎么吃东西了,他饥肠辘辘,饿得头晕眼花。那是个不能谈理想的年代,整个中国都被饥饿与死亡所笼罩,生存考验着每一个人的能力。小富业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吃上一顿饱饭。尽管家家困难,户户贫困,但富业家的境况似乎更加严峻,父母皆是教师,工资微薄,家中一贫如洗,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连住房都没有,只好寄居在学校里。待到母亲得知怀上富业时,已有九个子女的她毫不犹豫地喝下几副中药欲把孩子打掉,已经两个半月的富业却在母亲肚子里岿然不动,直至瓜熟蒂落,小富业勇敢地降生在了学校里。
父母惊诧于这个孩子的顽强,又盼望其出生让家庭从此兴旺发达,事业有成,摆脱贫因,便为其取名为“富业”。
刘富业的生命之歌,似乎自开始就演奏得激荡有力。虽然在当时的环境下,他的出生使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为了充饥,小富业经常在路上寻找别人扔掉的玉米芯,香蕉皮,西瓜皮……不管脏净,不管味道,只要能吃,他都会狼吞虎咽地塞到嘴巴里。然而不够,仍然是饿。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富业一个人淋着雨开始思考怎样解决肚子饿的问题。正是秋季,田里的花生到了收获的季节,已经有乡亲们将早熟的花生收获归仓,小富业有了主意,他喊了六姐一同到田里捡拾乡亲们已经收获却遗漏在地里的花生。
刘富业传奇的一生由此正式拉开序幕,虽然这序幕如此悲壮。
他和六姐手捧沾满泥巴的花生,想在池塘里冲洗干净。饿极了的他跑在姐姐前面,快速来到池塘边,雨后塘边又湿又滑,待他刚刚将花生伸向水里,整个人一个趔趄滑向池塘,挣扎了几下之后,便瞬间沉入水底……六姐见状惊恐万分,跑向路边大呼救命。乡亲们闻讯,马上想尽一切办法打捞他。潜水,布网,找绳索……十几分钟后,小富业被一名水性极好的乡亲打捞上岸。彼时,他已经意识全无,气息全无,脉博微弱。富业父母闻讯赶到,呼天抢地,痛哭流涕。颇有经验的乡亲倒背起小富业一路小跑,将其肚子里的水全部倒控出来,之后,迅速对其进行人工呼吸,经过十几分钟的抢救,小富业慢慢睁开双眼。死神再次与之擦肩而过。
在富业的童年里,有两种事令他终生难忘:一种是那种火烧火燎饥饿的感觉,以及摸田螺、捉鱼虾、捡花生、拾穗壳等试图摆脱饥饿自己所做的种种尝试,为此,死亡曾那么真实的走近他;另一种是自己找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慰藉——画画,如果说死亡之神教会他怎样顽强生存,乐观处世的话;艺术之神则教会了他怎样在恶劣的环境中向善向美,在尘世打拼的同时,发现人世间的大美与大爱。
艺术之神的眷顾镀亮了他贫困黑暗的年少时代。
富业父亲是学校里的美术老师,不但蜡笔画很好,古诗词、文言文造诣极高,常为粤曲填词,并参与了剧本《祥林嫂》的修改与编辑。因为富业小学期间一直住在学校,环境的薰陶使他除了学习主科外,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蜡笔、纸张上。读小学二年级时,他兴之所至,画了一群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儿童,手拉手,脚下踏着地球同欢共乐的儿童画。这幅题为《世界儿童大团结万岁》的习作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并在全校得奖贴堂。这是刘富业的第一幅作品,也正是这幅受人赞赏的儿童作,真正开启了他对画画的兴趣,使深埋于内心深处的艺术种子悄然萌芽。
有一个人把他正式拉进了艺术的殿堂,使艺术之光照亮了他灰暗的年少时代,那就是他的启蒙老师——著名画家花鸟陈永锵。
彼时,正值文革前夕,陈永锵等知识青年因“上山下乡”运动来到西樵路边陈村,当时刘富业六姐在该村当教师,由六姐引见,刘富业在田野里认识了正在务农劳作的陈永锵后,便开始了他们长达几十年的亦师亦友的情谊。年少的富业看到陈永锵寥寥几笔就把熟悉的小鸟、游鱼、花草和昆虫描绘得活灵活现,并能够整段背诵古今中外名家的诗词文章时,激动不已。回家便央求与陈永锵熟识的姐姐向陈表达自己想跟其学画的愿望。之后,白天,他一个人无数次在深山中砍柴,在厨房里做饭,在河流里逡巡着过往的鱼虾,为家庭贡献一顿饭、一碗粥;晚上,他便在陋室的煤油灯下,临摹陈老师的作品,有空就随着他拿速写簿在田野里搜寻大自然的美感。自此,那些捕鱼猎虾打柴的工作不再令他疲倦,他觉得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让他欲罢不能,皆付诸于画笔。他在自己所描绘的艺术世界里流连忘返。
白天为现实生存打拼,晚上为精神灵魂歌唱。这种生活程序和生命态度,贯穿了他的一生。
探索者
西樵山钟灵毓秀,素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美誉,这里群山环抱、绿树成林,流泉飞瀑终年不绝,自然风光绮妮秀丽,人文景观丰富多姿,自明清以来,文人雅士,趋之若鹜。现代,商承祚、关山月、黎雄才,宋文治、黄胄、吴冠中、吴作人、萧淑芳、娄师白等艺术大师都曾在这里写生采风,吟诗作画,寄情丹青。而今,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们皆已驾鹤西去,但他们的艺术之作却仍然在世间供人们欣赏,当我们看到这些被遗留下来的大美的作品时,一方面会为艺术本身的魅力所感染,另一方面也对艺术家们充满了敬仰和缅怀。
也许是命运之神的眷顾,高中毕业后,刘富业被分配了西樵文化站工作,接待、三餐一宿、风景名胜向导,刘富业为这些大家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细致周到。更因为能接触到这些令我们仰视的艺术大家,这为刘富业在美术方面吸取各方面的营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西樵文化站的老站长黎三牛回忆道:“刘富业话不多,文化站有客人来访,他总是默默的跟在客人身边。带路,提行李,各类事项皆准备的妥帖周到,从不嫌累。”
很多来西樵的艺术大家被刘富业的忠厚老实和殷勤服务所感动,他们觉得这个小伙子人格不俗,及至知道他钟爱丹青,便赐给他墨宝、画卷或者书籍。一次,娄师白夫妇来到西樵,刘富业热情接待。娄老主动要求刘富业拿宣纸教刘富业画虾、牵牛花及梅花喜鹊三幅,刘富业看后,对齐白石的用笔用墨茅塞顿开,娄师白的这三幅画刘富业珍藏至今。还有一次,他引领吴冠中步行道西樵山“百步梯”,在山上高处,吴冠中停下来拿出速写本,画了山上的大榕树,背景写了俯瞰的桑田。之后,这幅作品曾在画报发表,作品内的题材正是刘富业引带吴冠中在西樵所取的。
在西樵山文化站这个“珠江文明的灯塔”里,刘富业饱览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其艺术创作得到了诸多名家的指点和教诲,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西樵山的人文环境和工作环境颇合他意,但年轻的富业觉得生活远不止如此。他瘦弱的身体里面跳动着强劲的脉博,他觉得自己该有更广阔的舞台来实现他的艺术追求,不管未来前程如何,他甘愿当一个探索者。为此,他毅然只身来到澳门。
“富不离智,业精于勤”,数年之后,他的启蒙老师陈永锵在面对刘富业事业艺术双丰收时,对“富业”二字做了这样的新解。是的,看似温顺敦厚的他其实有一把硬骨,只要认准了一个目标,便没有什么能阻挡住他前进的脚步。他的成功里面包含着智慧和勤奋,也有诸多常人不知道的辛酸,甚至是悲凉。
仅两个月后,富业在澳门已经是四面楚歌。带来的钱所剩无几,投靠的亲戚冷脸相对,自尊心强的富业决心离开亲戚家,独自闯荡。他接连投递出了十几家求职信,皆如泥牛入海。几天之后,富业几乎身无分文,深感力不从心。他想起了西樵文化站文化干事那份稳定的工作,心里也打起了退堂鼓,难道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去吗?他觉得无颜见乡亲父老。故他决定在离澳之前游览一下澳门各个风景区,拍个照,回家也可以向父老乡亲有个交待。
上帝在关闭所有的门时,一定会给你留下一扇窗。刘富业的命运自这次旅游有了新的转机。
当他游览卢廉若公园之时,偶遇澳门画家李德胜在荷塘边写生,两人素昧平生,但因画结缘,当李了解到富业的现状后,李告诉他澳门工艺厂正在招聘员工的消息,并告诉他富业有美术基础,招聘成功的机率很大。
这一消息令富业喜出望外。
考试现场,人头攒头,所有报考人员皆排队等候,轮到富业时,澳门上海工艺厂丝画车间主任李文山看了瘦弱的富业一眼,不以为然地拿出熟宣纸和画稿交给富业,让其临画,富业坐下来,耐心地勾边,临摹,不足一个时辰,李主任走近他身旁看了几眼,心里暗自吃惊,当即痛快地说:“明天来上班吧”!
刘富业不亦乐乎,不仅因为他得到了来到澳门后的第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与他兴趣相投。那个丹青梦一直在他心里潜滋暗长。然而这仅是立足,要想“富业”,谈何容易?
工资微薄,他无处住宿,便央求工厂领导允许他暂时寄居在工厂车间的走火通道里。车间主任李文山曾经长时间观察这个不善言谈的小伙子,发现他全部的家当仅有两袋衣服,几张纸和几支笔,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一张画框底板是他的床。白天,他将自己的“床”立于墙边,成为工作的工具;晚上,他便铺开“床”,蜷缩在过道里读书、写字,画画,一个夏天过去,他被蚊虫叮咬得浑身起满了疙瘩,因为生活简单,脸显得愈加黑瘦,但是别人从来没听到过富业一句抱怨。分不清是同情还是感动,工友们纷纷向他敞开了热情的大门,经常有工友从家里为他带好吃的,更有女工友在其生日时,为他送上蛋糕和一个热吻。
但刘富业从来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童年生活贫困的记忆在他脑海里鲜亮如昨,他决心探索出一条路,这条路可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也可以让自己的艺术之梦得以实现,一如当年那个白天为家庭忙碌,夜晚为艺术忙碌的少年。
80年代初,祖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已故的国家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在澳门成立“南海同乡会”,由马万祺任会长,何贤任荣誉会长,陈琼女士(何厚铧生母)任副会长。得同乡梁吉栋推荐,刘富业在该会任秘书。当时这份秘书工作不太繁忙,除了每月有例会,国内有领导来要接待之外,有较多的空余时间画画。而南海同乡会有两个会所,一个是马万祺所赠,另一个是陈琼女士所赠。刘富业征得马万祺和理事会同意,租用了陈琼女士所赠的会所作绘画工场,并于上海工艺厂承接了大批绢丝画及屏风,组织原厂工友承做,成立了刘富业在澳门的首家企业——“步云轩”工艺品公司。当时正值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美国掀起中国热,故当时输出美国的中国工艺品很畅销,工作繁忙,刘富业与工友们常开夜班。
在南海同乡会旁边开设“山寨”工艺厂,乡亲们开会时也经常过来参观,他们觉得该厂生产的屏风、丝画、木柜都画得很美,经常有乡亲请刘富业设计家居,并在家具上画刘富业的花鸟作品。后来,刘富业更成立了富都设计装修工程公司,从此一直在商海扬帆,澳门及中国内地的酒店装修业务刘富业均有承接,他觉得装饰与美术关联很大,故非常乐于从事这项工作。
刘富业在商海拼搏的同时,一直都不忘中国传统艺术。1981年,刘富业成功地以中国工艺画技术取得了澳洲的居民资格,澳大利亚政府发给他公民护照。在澳洲期间,他带领国内商贸代表团参观澳洲,在昆士兰省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1992年,刘富业曾得到朱镕基总理的接见。1999年,刘富业有幸与国家主席江泽民共进晚餐。
商海沉浮,激流暗涌,惊心动魄,风险与机遇并存,纵横捭阖的智谋较量,错综复杂的时局,二十年的商海生涯,令他白发早生。事业之途上的坎坷和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曾经一夜之间分文全无,甚至连妻子分娩的医疗费也无力交纳,也曾经为筹备工人的工资而东奔西走,生意上几次大起大落,至今回忆仍是唏嘘感叹,但他始终坚持以诚为本,为人厚道,最终成为今天大富都集团的董事长,多次评选为中国年度最具创新力企业家。
与此同时,他在另一条艺术之路也在踽踽独行。实际上,他所做的一切努力,一为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二为实现心中的丹青之梦,为了实现这个梦,他付出了超出常人的精神和毅力。
“人生的价值在於对社会有益的奉献,并体现著自己的生活情趣。谈到情趣,应以精神享受放於首位,而物质享受放于次位,这才是圣贤者所为之道”。刘富业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提到。
因为经历过苦难,甚至品尝过死亡的滋味,他停不下探索的脚步,一个探索者,不但需要智慧和勇气,更重要的是毅力和执着的信念,对于艺术,他穷尽精力和心血去追求,无怨无悔。
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他们或者在笔墨丹青中寄情予意,或者在诗词歌赋中托物言志,但很多时候,他们的内心和外部环境清苦又无奈。“艺术苦旅”这个词揭示了艺术家贫困的物质生活及屈身辱志的精神状态,他们会谨守着自己的心灵小心翼翼地进行着这场艺术之行,甚至会有意避开喧嚣的人群和哗然的市井,仿佛只有如此,才能走近艺术的圣殿。
很多人甚至认为,没有孤独、困厄,就不会产生真正的艺术。
然而,在刘富业那里,艺术之旅却是快乐和美好的。他视艺术为宗教,但绝不是殚思竭虑、冬寒抱冰,自虐式的追求,而是一种轻松愉悦式的享受,与其说他是在画画,不如说他在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人生和对生命本身热情的赞颂。
“艺术就是生命”,这句话对刘富业来说包含着两层具体的含义:一,艺术真实地给予了他生命;二,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供养艺术之神。在刘富业看来,艺术事业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且更为重要。
他的第一份工作,第一次从商的机会,收获人生第一桶金都为艺术之神所赐予。
当时,因刘富业能写会画,在澳门上海工艺厂工作期间,经老乡介绍到澳门南海同乡会担任秘书,并有幸结识了澳门南海同乡会会长马万祺先生。彼时,马万祺任澳门大华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主席,是澳门工商界知名人士和有名的社会活动家,每天日理万机,政务繁忙,但老实厚道的刘富业却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每次马万祺到北京政协开会,许多知名书画家都会为其作画,他收下后便交给刘富业装裱。他发现这个年青人气质不一样,虽然言谈不多,却虚心好学,他的精力完全放在了对这些名家原作的临摩上,他虽生活艰苦,却又一次次拒绝他给予的装裱费。又有一次,时任澳门大丰银行总经理的何厚铿(何贤长子,何厚铧的哥哥)看到刘富业绘画作品后大加赞赏,并决意在大丰银行1982年的贺年卡上印制他的画并进行发行,结果刘富业的绘画受到各方好评,产了巨大影响。事后,何厚铿的父亲何贤找到刘富业询问他要多少费用,刘富业却真诚说道,我为大丰银行作画已是非常荣幸,贵行为我印制贺年卡发给客户,是对我作品的宣传,我应该感谢大丰银行,何敢谈钱?微笑拒绝。同乡会的人皆知道他的生活状况,却没料到他有如此骨气,不仅对他钦佩有加。刘富业其人其画一时传为美谈。
刘富业永远忘不了自己的第一个画展。
刘富业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也由此认识了众多澳门的商人和艺术圈朋友,为他日后经商、艺术实现“两栖”打好了基础。
《澳门日报》的一名记者得知亦商亦艺、事业有成的刘富业仍然晨兴夜寐,不遑宁息为画画时,曾经写了一篇《闻鸡起舞》来描述他的生活状态。在常人看来,一个五十多岁的人,白天在商海里辛苦经营,晚上在灯下挥毫泼墨,这在常人眼里是高强度的生活状态。然而刘富业有异于常人的激情与活力,在他那里,画画恰好是他对美感的一种愉快追求、一种令自己怡悦的生活方式,艺术营造了一个祥和与美好的空间。他只是通过绘画来“写”自己的“心”,而他的“心”,在这个颓废的年代,显得这样激昂有力。
刘富业画作的构图饱满紧凑,他刻意扬弃表现对象的种种晦暗模糊的表象,捕捉其最明丽的一刹那,用感觉捕捉事物美丽妩媚的一面,乐观豁达地表达生活和情感。
他“师古”而不拘泥于古,博采中西画法,引入西方绘画中环境烘托的方法,又同样讲究中国画中的用笔、节奏和韵律感,将东西方的审美元素融合到自己审美当中。如《夏日莲塘》《硕果》《莲城鹭欢》构图丰满,画面协调,生机盎然,在《心花百图》里,他笔下的植物绝不是纤枝细草,一枝一叶,而是墨汁饱满,枝繁叶茂,健壮丰硕,是那种殿堂式的开放,有着朝阳初升般的蓬勃与大气,整幅画面满溢流彩,斑斓纷呈;若画女子,他笔下画的绝不是瘦弱、苍白,怀装新愁旧恨的林潇湘,而是阳光、健壮,在满庭芬芳的园子里引领众姐妹既吟得诗又管住家的贾探春,“一生二,二是三,三生万物”,原来万物的姿态之美皆是相通的,那大自然中花开的形态,枝条优美的姿势,岂不就是人们舞蹈、乃至劳动时的姿势吗?岂不是红楼里探春们能够探得春天之美的女子吗?一切都这样自然,又这样美好,因此,刘富业喜欢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在大自然中感悟万事万物之美,他笔下那些花与枝的姿态,渗透进了生命的力量,表现出了人的生命力,弥漫着浓烈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似乎每幅作品皆诉说着尘世的喜悦,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丰满与充实,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一种勃发的力量,一腔澎湃的激情,一份对大自然的眷恋。陈永锵评其作为“兼工带写,重视形神兼备,构图绵密饱满,散发着南方的朝气”。
韩锦光则在《别开蹊径 勇於创新》说:“富业先生的新派国画作品,丰富微妙,构图奇特,立意超凡,用色丰富。把中国的水墨颜色,西洋的水粉、水彩混为一体,使画面热闹喧腾,动人心弦。富业先生作品意境都是欣喜、积极、上进、乐观的。”
画为心声,这是他生活的再现。生命不息,他的脚步便不会停止。
三十多年来,他“商艺”两栖,“商艺”双丰,从少年时代开始,他便用外部物质的世界供养着自己心中的艺术之神,亦步亦趋。
2000年在澳门举办“春到澳门——刘富业画展”,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中联办副主任李水林等知名人士主持画展开幕式。
2002年,时年46岁的他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从游于方楚雄导师系统研习中国画,终圆自己系统学习笔墨丹青的梦想;
2006年5月,与2005年度同届八位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在广东省画院联展。同年10月,联同方楚雄、谭天、梁晚年三位著名画家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展览中心举行“澳门金秋——方楚雄、谭天、梁晚年、刘富业艺术作品联展”,展览规模近一万平米,艺术规格在澳门史无前例。
2011年,时年55岁的他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
与此同时,他的艺术造诣日渐深厚,获奖作品接连不断。
作品《山花烂漫》入选“中国城市市花书画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及中国各大城市巡回展出;《争春》入选“国际华人诗书画印艺术大展”,获国家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颁发优秀奖;《松花》获“第十三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铜奖;《重生》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庭趣》、《夏日莲塘》入选“第五届中国花鸟画作品展”;作品《碧血黄花》入选“中国美术馆邀请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58岁的他还要学习油画,水彩画,而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水墨画,只要能表现美,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仍在艺术之路上探索。他认为,油画、水彩、版画均有可取之处,人物、山水、花鸟都是艺术家的应该广泛涉猎的题材,他不主张单一的艺术追求,然后自称某某王,某某皇。年近60的刘富业被澳门工艺学院艺术系聘请为花鸟画教授,每星期均要上课。
还未结束,且远远不够。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他,还有着更多的事情要去做。
赏心之美
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文教部副部长张晓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澳特派员公署办公室副主任郭涛,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陆波等30多位重要政要领导出席活动。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人室主任白志健、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及多位国内、澳门的政要领导及著名大家为本次荷花展题字题词,展出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澳洲、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书画艺术家新创作的荷花作品逾百幅。
澳门自古有“莲花宝地”之美誉,此活动的召开,对于中国各地区乃至世界各国了解澳门,推动澳门文化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增强澳门的国际知名度,也为中国两岸四地艺术家实现艺术交流提供了平台。
作为主办方,刘富业在现场表达了社会各届人士的支持,并希望澳门的莲花能在世界各地飘香,澳门在莲花的呵护下继续定祥和,平稳发展。
这仅是珠海赏心堂美术馆《美术纵横》《赏心》杂志及主办的活动之一。
这“一堂”“两书”里,寄予着刘富业对于澳门乃至台湾、香港及祖国大陆的文化复兴之梦,祖国统一之梦。
澳门自回归祖国后,既有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又有澳门特区政府的精明领导,其富裕的程度可称全球之冠。但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更重要的是居民的文化素质及生活水平。文化艺术跟社会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关系唇齿相依,澳门是东亚地区连接世界的桥梁,中国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发展与葡语系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只有推动文化艺术发展,澳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既富且贵”,一步一步走上文明富贵之路。
刘富业想创建一个公益性的文化机构,利用澳门独特的地理优势,以不同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澳门的人文风貌和艺术水准,表现澳门近年来艺术创作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将澳门、香港、台湾同祖国大陆文化进行有效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创新地域文化,提高澳门的知名度。
2009年10月,借澳门回归十周年之际,在举国共贺祖国成立60周年的大喜日子,一家大型公益性专业美术机构——赏心堂书画会就此诞生,并在澳门及内地设有文化传播机构,包括赏心堂(澳门)书画会、《美术纵横》《赏心》杂志社、赏心堂美术馆及艺术酒店等。
赏心堂成立以来,通过杂志、官网、展览等平台凝聚了大批艺术家,同时也广泛联系中国各地收藏家、鉴赏家、评论家、新闻媒体及众多企业家,成为推广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及市场推广的前沿阵地。
据统计,自赏心堂成立以来,曾先后举办50几个大型策划活动,其中包括“海峡两岸三地书画展”、“两岸四地书画家作品展”“澳门中华文化联谊会书画摄影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并为陈金章、陈永锵、方楚雄、方向、方楚乔、宋礼初等50多个知名画家举办个人画展。这不仅为推动两岸四地文化艺术的交流,促进和发展,以及祖国尽快实现统一都有重要的意义。而赏心堂不会为此赢一分利,却为此付出了太多的人力、精力、物力。
刘富业偏爱画两种花,莲花和木棉,他说偏爱画莲有三重因素,市花、佛花、君子之花。澳门自古有“莲花宝地”之美誉,澳门回归祖国时,中国国务院特意送来一座金莲花雕塑,以寄寓美好的祝愿。
刘富业画笔下的莲既脱俗雅致,又明媚动人,莲华开敷,妙香广布,普渡众生,造福于人,这莲“写”出了刘富业的爱澳之心和仁人志士之心。
2009年,何厚铧在刘富业出版《莲城新韵-刘富业莲花抒怀》画集封面为其题“亭亭君子”四字,收笔时他讲道:“所题‘亭亭君子’四字,一为画集之内的荷,二为画集之外的人。”
他配得上这四个字,对艺术、事业、国家、人民的责任感召唤他他不停为之奉献,为之付出。与那些仅从物质层面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灾区群众的企业和个人相比,赏心堂所做的贡献关乎到物质,也关乎到精神,关乎到形而下的生存,也关乎到形而上的追求。
2009年组织澳门画家义卖作品,把全部收入二十余万捐到四川灾区,并以私人名义收养四川孤儿;
2010年,联合澳门艺术家义卖作品为玉树人民献爱心;
2013年,他义购中国画节所有艺术家在创作笔会时所创作的作品,并将善款全部捐助四川雅安灾区。
同时,他多次作为代表赴京拜访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国家画院等国家文化部门,参与到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文化交流建设中去。
他的人格是莲。但他生命中的热情则是另一种植物——木棉。
生如夏花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请看我头置簪花,
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上一篇文章:文化底蕴厚 书法妙然香
下一篇文章: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