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异标新二月花 ——记著名书画艺术家季乃仓

2015-07-06 17:31:41 所属栏目:名家访谈    作者:苏醒    编辑:刘坤   来源:潍坊日报网
         工作照 018.jpg
     
 

   季乃仓,字稔农,1956年生,山东潍坊市潍城区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水墨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民族画院特聘画家、潍坊市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国家二级美术师。

作品曾入选全国六届、七届,十一届综合美展,全国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年画展,第四届全国年画展中获三等奖,全国纪念毛泽东5.23讲话60周年展览获银奖。曾赴墨西哥、菲律宾、台湾、香港展出,巨幅国画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

主要艺术成就:已编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大典》、《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山东美术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家、书法家作品大汇》、《19492000中国美术选集》、《中国翰墨名家作品博览》、《第四届全国年画获奖作品集》、《两岸美术观摩作品集》、《水墨云梯丛书-花鸟创作50例》、《水墨艺术》等辞书和画集,2008年出版《中国当代国家——季乃仓个人画集》,20138月北京青年周末出版季乃仓特刊。

 

 

 2009年,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非遗专家部主任冯骥才亲自为一部长达60多米的杨家埠年画长卷题词——“画乡杨家埠风情画卷”,此画卷被称为杨家埠版“《清明上河图》”,被省文化厅批准为全省重点课题。这部60多米的画卷用木刻版画和风俗画相结合的形式,全景式重现了清代杨家埠木版年画鼎盛期的市井容貌,风俗民情,街筑绵延迤逦,近800人物情态各异,时间从一年的秋天跨到翌年春季,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画卷为杨家埠的民间文化传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发展史上、乃至在中国木版年画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这部长卷便是季乃仓老师历经6年时间辛苦完成。他不但精通年画,为世人留下了“画乡杨家埠风情画卷”,国画亦精佳,是一位不多见的全面型画家,年画、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国家级大奖,他的作品,题材和表现形式不拘一格,表现对象广泛,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精,风格多变,可谓画坛异数。

“悦学” 与“悦画”

“悦学”铺垫人生,“悦画”铸造成就,这句话用在季乃仓身上恰如其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潍县,历史深邃,人杰地灵。浮烟山下的南乐埠村是季乃仓生于彼长于彼的地方。季乃仓六岁的时候,看到比他大一两岁的孩子上学,心里便充满了无限憧憬,便央求父亲将其送至学校,成为彼时学校最小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乃仓学习成绩却是班里的佼佼者,常受老师表扬。他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这种探索和学习精神表现在了他的艺术创作之中,贯穿他的整个人生之中。

 他很早就表现出了过人的艺术天赋,小学一年级时,他画的孙悟空得到了老师的赞赏,三年级时他创作的儿童画《越南必胜,美帝必败》参加县里的小学生书画展,把一个瘫倒在刺刀底下的侵略者画得怕态毕现,高鼻子、凹眼眶、卷头发,大人都难画出的洋人洋相,跃然纸上……他对色彩和线条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

 1975年他开始正式参加美术创作,1976年考入山东艺术学校,1981年又毕业于潍坊教育学院。他最早学习的是油画艺术,他创作的油画《数》、《妻子》,以其动人的生活感情,巧妙的构思,纯朴的画风,娴熟的油画技巧,赢得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油画《妻子》中,一位母亲趁麦收小憩,抓紧喂娃娃的镜头,形象朴实、生动,环境真切、自然,表达了他对农村妇女,勤劳、奉献精神的敬爱,参加完省展之后分别发表在《山东画报》和《当代小说》上。

 他的国画造诣更加精深,其作品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博采众长,二是中西结合。他认为,艺术学习不能“从一而终”,即使是造诣精深的大师在艺术研究上也会有局限性,艺术学习应该博采众长,取其精华,惟我所用,“60岁之前基本是一个学习和吸纳的过程,要吸收一切知识,为以后做铺垫。”在他那里,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等艺术大师都是他的老师,所以他画的题材极为广泛,人物、花鸟、山水、走兽无不精妙。他的画用笔用墨,丰富多变,构图新巧,因为吸纳众家之长,结合中西之法,其画风多样,风格多变,既有立意隽永,气韵生动、气势雄强的水墨山水画;又有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画面用色对比强烈的人物和花卉鸟虫。

 观其作品,“创新”二字贯穿其艺术创作始终。1979年在昌潍教师进修学院时,他便尝试将中西美术技法糅合在一起,创作出了第一幅中西结合的作品——《虎娃》,画面中,那个穿着虎头鞋、戴着虎头帽虎头虎脑的农村小娃被放置在纯正的中国环境中——农村的土炕,炕上铺的手工编织的苇席,墙上的炕围子以及窗子上的老虎剪纸和小孩手中的布老虎等组成了浓郁的中国乡村氛围,而色调和光影效果则全部采用了油画的因素,用侧光衬托人物和环境,用西方的形式表现东方的元素和环境,产生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翻看他的艺术图册,我会时常被他的创新之作所吸引,每幅画体现了他的探索精神。牡丹以其雍容华贵,秀韵多姿,被视为“国色”“花王”,季乃仓画的牡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采用了西画表现之法,把光与影特点吸收进去,光从侧面照来,使牡丹更具立体感和冲击力;夏天的雨荷,乍看之下,似笔墨写意,亦有疏朗淡然之意,然则雨珠溅落之处又见光感,顿觉雨珠跳动之态,意境超然,技法自然,神、韵、形、态完美一体。即使是山水画,画技画风却也不尽相同,峡江秋色为传统的画法;《山中晨曦》则带有一些装饰性,表现了山石的体积感和厚重感,《寒山冷月》描写了月光下大山的静谧……每幅画都是全新的体验和创作,厚积而薄发,他是一个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个艺术的创新者和探索者。其作品曾入选全国六届、七届,十一届综合美展,全国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年画展,第四届全国年画展中获三等奖,全国纪念毛泽东5.23讲话60周年展览获银奖。曾赴墨西哥、菲律宾、台湾、香港展出,巨幅国画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

 领异标新二月花

 1981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寒亭文化馆工作,1986年调入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任所长,从事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研究和新年画创作,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年画作品,其中〈门前自有致富路〉《和平幸福》《妈妈教我一支歌》等作品获得全国性的奖项,他的年画创作都是创新之作,既有学院派的扎实艺术功底,又带有民间木版年画艳丽、清新淳朴的风格,成为我市美术界年画创作的主力之一。

 从事年画工作20多年,让他深深爱上了这一民间艺术,也对杨家埠这个民间艺术之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随着退休年龄的临近,他觉得自己需要有一部作品能够表达出对这片热土的挚爱,同时,也为自己的年画创作生涯划一个圆满的句号。于是,他萌生了创作“画乡杨家埠风情画卷”的想法。

 

 2006年,季乃仓开始着手搜集资、翻阅史料,构思画卷场景,几套方案一一推翻,最后定下创作思路后,2008年开始绘制小草图,时段久远给创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曾几次搁浅,为此他食不甘味,夜无长寐,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草图完成。创作中他精益求精,不舍细节,努力恢复古代人、物的“原生态”。还把打听来的民间歌谣,记在一个随身本子上,回到工作室,揣摩能否“显影”在画稿上。每个场景都用民间小词相配,如磨面配“小毛驴,拉磨转,磨黄米,磨白面。婆婆箩媳妇端,老少齐心忙得欢”,令人意兴盎然,沉吟念旧。创作中,他不时请国家级专家来挑疵、指正。为了做到精益求精,季乃仓和他的团队们又多次进京,或举办草图观摩会,请中国美术史和绘画方面的大家对画稿进行申阅,北京著名年画专家薄松年、徐振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单应桂、市文联副主席赵修道等针对草稿提了大量的批评和建设性意见,季乃仓又根据所提意见加之自己的认识进行了多次修改。

“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拿出来。”他认为作品问世,要对观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就像演员登上舞台一样,没有“十年功”的历练是不行的。有专家评论,该卷属于纪实性历史画,用版画的线条和传统的写实手法进行人物造型,区别于传统年画的程式化技法,是自主创新,全国绝无仅有,堪称杨家埠版的《清明上河图》,必将在年画史,乃至长卷绘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季老师谈及他半路出家倾力年画时说:“年画原先没有被赋予艺术作品的标签,而只是一个民间文化的载体。从事创作的寥寥无几,缺乏传承者。要创办‘文化寒亭’、演好咱寒亭这出年画重头戏,我移重此艺,就是希望尽到一份绵薄之力。“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艺术创作之路上,季乃仓继承传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赶时髦、不趋风气,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既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也为家乡潍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