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的摩崖琢刻岩画。
峭壁缝隙中“飞出”一条龙,但不见龙尾。
中国著名佛教考古学家温玉成率领的工作团队30日透露,称此前在四川九寨沟县境内发现的岩画“土伯御龙”,是该省发现最早的西戎岩画以及苯教“鲁神”岩画,学术意义十分重大。
据了解,发现的这幅摩崖琢刻岩画高约84厘米,宽约120厘米,巫师高41厘米。内容是:从峭壁缝隙中,“飞出”一条龙,但不见龙尾。龙头如马面,头上方呈现柱状(似角),前面有长长的鬃毛。龙的下巴有须。龙身体如蛇形,有斑纹。龙的前部有两翼,翼之尖为五爪。龙的前面,是一高大站立人物,双手持长杆,杆端有钩,作引导状。人物头部为侧面,尖脸,五官不清。披发齐肩,向上飘扬。上衣不详,下有裤子及蔽膝,足穿靴。“甘肃酒泉市丰乐乡干骨崖遗址1990年出土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彩陶靴;青海乐都也出土过‘彩陶靴’,属于‘辛店文化’。两件都属于西戎文化文物。”温玉成率领的工作团队介绍称,发现的岩画图雕刻技法原始,琢点表线,似乎没有使用金属工具,构图紧凑。人与龙呼应关系密切,人物比例恰当,动作准确,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创作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龙。“研究表明,到了西周晚期,大体上表现三种龙:北方及中原多‘兽面龙’;中原及南方多‘蛇面龙’;西部地区多‘马面龙’。”该研究团队称,考古学家俞伟超指出,中国西部的“辛店文化”属于西戎文化圈,西戎文化中早就流传“马面龙”的故事。《水经注。漾水》引《开山图》曰:“陇西神马山有淵池,龙马所生,即是水也。其水西流,谓之马池川。又西流,入西汉水”。
马面龙在苯教信仰中是土地神“鲁”神(纳西族音变为“署”神),它能够行云致雨。苯教认为,鲁神是住在江河、湖泊、泉水及地下的神灵。蛇、鱼、蛙等等动物,属于鲁神系统,不能捕杀。这与汉文典籍记载一致。《国语。鲁语》“共工氏……其子曰后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0年)“后土名钩龙”。这项史料说明,持钩御龙的人是土地神—“后土”。商代称“王”,也称“后”。“后土”就是管理土地的酋长,是地方之方伯,所以又称“土伯”。马面龙与后土从水中所生,因此在”楚词“中,宋玉的《九辩》说“皇天淫溢而秋霜兮,后土何时而得干?”马面龙就是“駍pace”,是西戎人特别是大夏人信仰的“龙”。
西戎地处中国西部,早已饲养马并用马驾车。周武王灭商纣王时(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有“戎车三百辆”,成为先进装备。《诗经。大雅。大明》称赞曰“檀车煌煌”。在《探究昆仑方国与大夏诸国西迁》论文中已论证,大夏国遭到秦穆公征伐后,在公元前623年后不久西遁,到了新疆南部(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记的“睹货逻故国”。斯坦因(M.AStein)考证在今民丰县北部“安迪悦遗址”)。大夏的余部南下,越过白龙江,进入松潘地区,成为《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记的“冉駍pace”、即后来的“和夷”。司马相如(?—公元前118年)在公元前129年曾经从成都启程,访问过“冉駍pace”,九寨沟县白水江流域恰恰在白龙江以南地区。
因此,推断这幅摩崖琢刻岩画的时代上限在公元前7世纪,其下限在公元前5世纪。理由是它的龙及人物形象、雕刻技法都早于湖南省长沙发现的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帛画人物龙凤图”和子弹库战国楚墓“帛画人物御龙图”,这两幅帛画大约略早于楚怀王时代(约公元前4世纪)。
学者对清华简《楚居》的研究发现,楚人祖先源自中国西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帛画人物御龙图”上的人物,头戴“冠切云之崔嵬”。腰上“带长铗之陆离兮”,已是屈原时代人物的形象了(见屈原《涉江》)。有的学者称这个人物是墓主人,反映了他乘龙“登天升仙”。但在约公元前4世纪,社会上还没有出现“登天升仙”的意识与思潮。由此可知,九寨沟县发现的岩画“土伯御龙”图,是四川已经发现的最早岩画,也是可以确认的已知最早的西戎岩画以及已知最早的苯教“鲁神”岩画。
众所周知,“马面龙”被第二次西迁的大夏国带到了中亚阿姆河流域(约公元前160年)。“大夏”古读为“大河”(Dahe),即西方人所称的“吐火罗”。1978年,俄罗斯—阿富汗考古队在阿富汗希比尔甘城(Shibirgan)东北5公里,发掘了“黄金之丘”(TillyaTepe),其中出土的黄金饰品中,有一件被学者称作“双龙守护国王”耳坠。双龙皆是马面龙。双龙之间的人物,西方学者认为是国王。其实,他不可能是国王。理由很简单,古人不可能把“国王”挂在耳朵上。他应该是土地神,这件所谓“耳坠饰品”应该属于巫师祭祀用品。
上一篇文章:康斯坦布尔2.0版《水闸》即将开拍 估价1000万英镑
下一篇文章:万紫千红总是春:观海派书法进京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