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评论

田振江花鸟画的文学性

所属栏目:艺术评论      作者:辛民     编辑:     时间:2016-02-15 16:15:13     来源:

 中国画作为传统的视觉审美形式,在其现代艺术发展中,其独具的艺术审美价值是其它艺术所不能取代的,中国画艺术独具的写意精神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从青州画家田振江的近作可以看到,他摄取的是温润翠郁的田园秀色佳景,意象深远清新,给人以洁净、鲜活感。他笔下的花草树木而严谨源于生活,构图错落有致,设色清雅,于抒放中见韵致,使人产生春来时令人笑、令人欣悦的感觉。    

  赏读田振江的系列作品,很容易想到陶渊明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的诗境是一种真正的和谐之境,读来上口,质朴天真。其作流露出的正是这种风神,既是人间烟火的,又是悠远超然的,他为我们营造的这种意境与陶渊明的诗境一脉相承,在不经意的对比中,我们能发现其富含的文学性。田振江追求诗意之美和散文般的浪漫与自由的艺术精神价值,在对这一价值确认过程中,其丰厚的人文学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画的传统审美规范认为,一件完美的绘画作品,必须经得起“远观其势,近观其质”的检验。所谓“近观其质”,说的即是作品所蕴涵的内在之美。这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质。  

  田振江的花鸟画富有野逸之气与田园之美,遵循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其作形神兼备,不纤不霸;他追求的并非形质的逼真,更看重的是作品的气势、气韵和气质;画家注重在万千变化的诗意生活中体悟造化之道,以艺术家的情怀去表现自然之美。从其作品看出,其作不同于传统的折枝花鸟画图式,引入了西画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了色墨交融的没骨写意之境,在画面中,画家的笔墨表现功能、传情功能、形式美功能,三者兼而有之,融为一体。同时,他又注重线条的运用,用笔疾徐得法,沉实苍劲,与章法布局结为一体,从而使其作品流露出奇崛丽清之风神。读来如同诗歌散文,画中藏意境,画外有余音,洋溢着浓郁的文学气息,耐人细品;他追求笔墨情趣且格调清纯,其作品笔墨精致,丰满充实、严谨精当,从中不仅能感受到传统水墨的无穷魅力,又能探寻到他在深入传统和执著创新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此外,他的作品中有股扑面而来的文人高雅气质,乐观、洒脱、平和、天真无拘和超凡脱尘。其作品题材源于写生而多鲜活、宁静之态,清绝妙远,自得天趣,有虚和飘逸之情态,画家能在万千变化的诗意的花木禽鸟中体悟造化之道,把在创作中流露的细腻情感融入到大自然的微妙流转之中,随物宛转,与心徘徊,表现出浓郁的自然风情和生命之美。综观田振江的系列画作,其作是画家心灵情感的迸发,是画家感知自然的心得和心底的世界。用心品读就会让人有一种神往,有一种赞叹,更有一种依恋,那种读画后的轻松愉悦,是对现实缺憾的补充,是对茫茫红尘的片刻游离,也是心灵沉寂后的自我发展。画家笔下物象能激起我们“崇高”“激荡”“和睦”“宁静”和“迷蒙”的情怀,它真有一种“群山流水清风去,祥云迷雾款款来”的感受。他的作品,源于画家一种博大的、装得下大千世界的胸怀,画家尽管不能改造世界,但可以创造理想世界的境界,用他的生花妙笔写就出独具风神的彩墨世界传递给每一位读者。对于田振江来说,注重构图和讲究色墨水韵,不仅是艺术表现的手段,亦是其艺术的审美重要内容。在用笔上,徐疾有度,在用色墨上浓淡相现,,泼并用。圆润、厚重的线条,淋漓、空灵的水墨,以其自身的点线面的节奏,丰富的层次,疏密开合成“以少胜多”,富有韵味的色墨世界。 

  在绘画史上,花鸟画之所以能独立成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哲学简约、高逸的审美情趣。古人多重视画面的经营位置。如张彦远说它是“画之总要”。李曰华亦称:“大都画法,布置立象为第一。”

  田振江也极为注重经营画面,并对此进行了一些创新。他一变古人折枝花鸟的画法和吴昌硕、潘天寿“尚简”的美学趣味,而采用了满式构图,虽是繁枝密叶,但却笔笔写出,无一笔潦草。其作品满而不塞,生机盎然,充满着内在张力。其章法变化多端,无定格,无程式,或居中画几枝花,顶天立地,花朵争相斗艳,花叶分明,艳而不俗。

  田振江的花鸟画,总体而言,属于延续传承文人画写意传统。其画气韵典雅,格调清新,有传统气派和风神意象。他的作品画路清晰,法统地道,注重书法用笔,讲究水法和色彩,可谓纯然之中国画之表现也。

  在当今画坛多“心浮气躁”的创作心态和“浓重粗野”的时风下,田振江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同时也更显得冷静,理智与难能可贵。这也得益于他数十年从事美术创作研究形成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其在棋、琴、书、画诸领域的丰厚学养。在田振江的眼中,绘画不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艺术史自身演进的需求结果,也正是他这种对传统的执着坚守和孜孜以求的开拓创新,赋予了其作品丰厚的人文价值。

         辛民(《文化中国》评论员)

            甲午荷月于京华

标签:     艺术评论         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