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崔瑗《草书势》写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或蜘蛛点蝻,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崔瑗在《草书势》里记录了他对草书艺术的审美感受,提出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观其法象”,指其合乎法度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一则说“抑左扬右,望之若欹”,意在讲草书结体不同于篆隶的对称平稳。一则说“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强调草书的动态美。一则说“或蜘蛛点蝻,状似连珠;绝而不离”,指出草书的下点,如“燕”“然”下面四点,笔势也有自身的特点。一则还说“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点出草书笔画的曲折、回旋、流畅。那笔势“畜怒怫郁”,绽放出来,就会产生出奇异的情景。
然崔瑗在肯定草书的这些特征后,指出草书的自由不是随意的。一方面“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指出草书打破了篆隶要求对称平稳的限制;一方面“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表明草书是有自己的法度的,有着“一画不可移”的规则和规律性。这种对自由与规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的要求,是对草书艺术审美的重要原则。
本篇,我们一起欣赏周湘云的草书艺术。(作者:刘建丽)
周湘云,号云艺斋主,1956年生于徐霞客故乡江苏江阴,本科学历。曾结业于中国美院的书法函授。现为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牛津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徐霞客书画院院长,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