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偶园牡丹之谜

所属栏目:新闻资讯      作者:     编辑:     时间:2018-09-29 08:39:28     来源:

编者按:

青州偶园里的牡丹,拥有300多年的历史,至今依然开得花团锦簇,流光溢彩。然而,这却不是普通的牡丹,是空前绝后的活着的国宝。要知这国宝背后的故事,请欣赏冯蜂鸣先生的独家揭秘。

 

偶园牡丹之谜

冯蜂鸣

 

偶园里的牡丹,可不是一般的牡丹,它是1000多年的国花!它的名字叫鞓红。鞓是皮腰带。这种牡丹的颜色,类似皮腰带的深红色,所以叫“鞓红”。它的原产地就是青州,唐宋时期的青州,到处都可看到它的身影,因此又叫“青州红”。北宋初年,1005年,青州知州张齐贤,从青州搜求了一批鞓红,用骆驼驮到了洛阳。当时的洛阳是天下牡丹的荟萃之地,且有许多名品。例如姚黄魏紫、豆绿欧碧,早已享誉四海了。可是鞓红刚到洛阳,就一夜爆红,即诗人说的,可怜欧碧与姚黄,不及鞓红冠洛阳这种景象,很像是杨玉环入了皇宫,“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种表述,不是我的意思,是历代精英人士的共识。欧阳修曾在《洛阳牡丹图》里说牡丹尤为天下奇“奇”就是最佳、最妙。后来,欧阳修又说鞓红是“洛中花之奇者也”,他说的“花”就是牡丹,洛阳牡丹中最佳最妙的是鞓红。什么意思?鞓红“奇中之奇”。陆游跟欧阳修的说法不一样。他说,“檀晕鞓红总胜流”。“总”是统领、统帅的意思。现在,不管摆摊卖字画的,还是烤羊肉串的,都愿意人家叫他“王总”“李总”,原来这个称呼很有文化内涵啊。陆游说的“胜流”是名流,指的是牡丹中的名品。他这句诗说的就是:檀晕色的鞓红,是牡丹名品中的统帅。牡丹不是花中之王,鞓红“王中之王”。

孙志茂  摄影

此外还有,梅尧臣、苏东坡、晁补之、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这些真名人,都写诗词赞颂鞓红,从而形成了一部十分厚重的鞓红文化。而且,鞓红仅仅是牡丹里的一个品种。这在任何文化领域,都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鞓红为什么会有这个成绩单呢?一是鞓红的特征——深红色。这就不是明媚的靓丽,而是含蓄的优美;再是花朵大,这就不是自卑的矜持,而是放纵的天真;还有花瓣少,只有三层。这就不是喧嚣的繁盛,而是简洁的清秀。总之,鞓红就是不娇典雅不艳且厚重宋代,又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登峰造极之时,在这个顶峰文化之中,鞓红自身的品质正好符合了中华民族最高的审美理念,所以它就变成独一无二的美神,它就自然而然地冠压群芳,它就拥有了很多称呼:“花神”“名花”“奇葩”“天葩”“花王”,“当头第一”“秀出无双”,全是无与伦比的意思。

鞓红爆红的另一个原因是,后来的大宋变成了半壁江山,北方被金人占领了。被迫南渡的仁人志士,也就成了有家不能回的游子。这时候他们一旦见到鞓红,那就是见到了中原的亲人啊,那就是回了一趟家呀。因此,南宋的150年间,鞓红就变作了山川完璧,家国归一的象征。以至于诗人仇远一见鞓红就激动地高喊:“且劝花王一杯酒,更祝花王千万寿。”鞓红在他心目中,不仅是真亲挚友,甚至高于皇帝,高于圣人。再看陆游,80多岁了,还要在家里亲手栽上一棵鞓红。他说“死前犹见几回开”,哪怕是看它开一回,也就死而瞑目了。直到清朝末年,依然有人大叫:“一朵鞓红是国魂!”

诸位,鞓红还是牡丹,还是花吗?不是了。它是中华精神、中华气派、中华风韵、中华血脉的典型形象、杰出代表。所以,像欧阳修、苏东坡、陆游、辛弃疾这些人物,就统统地做了它的粉丝。那么,诗人冯溥对待鞓红,应该是什么态度呢?你就听青州人怎么称呼他的家吧:冯家花园。这是一个极其爱花的主儿哇。爱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只看他的两句诗。第一句,花间那有白头人”,一到鲜花丛中,他马上就变得年轻了。第二句是他面对花儿说的,“因悟花性情,凡卉有真我真我是佛的境界。冯溥说,于是我感悟到了花儿的性情,原来,平凡的花卉里也蕴藏着佛的境界呀。

一个对花儿如此痴迷的诗人,他对鞓红这位青州“老乡儿”的热爱,如果低于欧阳修、苏东坡,那才是怪事呢。今天,在偶园牡丹园里,依然可以欣赏到鞓红,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一棵棵的国宝,就是冯溥写下的一首会盛开、有芳香的诗啊。

富贵君子图    张长志作

诸位今天还能看到鞓红,应该记住这几个人。第一是张齐贤。他把鞓红送到洛阳,这才有了鞓红的名扬天下。第二是欧阳修。他把鞓红的事情记载下来,我们才知道鞓红这件事。第三是冯溥。他让鞓红长在了偶园里,让我们能够一睹真容。我在文化研究中发现了上述事实,就转告给大家了。当然我是不重要的。因为,即便我没有这些发现,再过100年或者200年,也会有人发现嘛。

【本文系《冯蜂鸣解谜》系列讲座之25集的讲稿】


标签:     新闻资讯